原标题:Jordan Peterson 爆红的背后都是漏洞与话术
Bowen
▼
有个 视频周一突然火了,其中几位跨性别学生和 Jordan Peterson 唇枪舌战,气氛紧张。该视频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不过更多人可能还是对这一争论的背景一头雾水,导致只能用模糊的语言甚至谣言来讨论这一问题。我对讨论的背景做一些基本的科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容易地厘清事实,进而分辨讨论中的是非。
Jordan Peterson 何许人也?
Peterson 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为执业临床心理学医师。他一共出版过两本书,其中第二本今年一月刚刚面世的励志书籍《生活的12条守则:混乱的解药》(12 Rules of Life: An Antidote to Life)受到比较大的追捧和争议。这本书中包含了此前网络上讨论比较多的一些论点,例如:人类行为与神经系统与龙虾有很高的相似性,龙虾社会结构所自然形成的等级制度(hierarchy)可以用来佐证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是自然形成,并非如左翼理论所述是由资本主义父权制(patriarchy)所建构。
Peterson 在其 YouTube 个人频道中有开有专栏批判 “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也在众多采访节目中表达类似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争议最大的即数其对加拿大法案 Bill C-16 的大力反对。
图片来源
视频中提及的加拿大法案 Bill C-16是对加拿大《人权法案》(Canadian Human Rights Act)及《刑法》(Criminal Code)的修正案,内容非常简单,即:
1. 在《人权法案》中的 “目的”(purpose)章节和 “禁止歧视的理由”(Prohibited grounds of discrimination)条款加入了 “性别身份或表达”(gender identity or expression)。这些理由中此前仅包括:种族、国籍或民族、肤色、宗教、年龄、性别、性取向、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残疾及已被豁免或犯罪记录已移除的定罪。
2. 在《刑法》“可识别群体定义”(Definition of identifiable group)的类别中加入了 “性别身份或表达”(gender identity or expression)。这些类别此前仅包括:肤色、种族、宗教、国籍或民族、年龄、性别、性取向及心理或生理残疾。
Peterson 为什么反对这一法案?
在视频中,Peterson 反复强调,认为性别人称代词(gender pronoun)不应该被法律规定,他不愿意用 they/them 这个非二元(non-binary)代词来称呼性别身份多元人士,而坚持使用 he/she(他/她)二元代词来称呼他们。
人称代词是我们用来指称说话人或被提及人的代词(比如中文的你、我、他/她或英文的 I, you, he/she/they)。而性别人称代词则是带有性别指称的人称代词,例如中文中他和她的区分和与此对应的英文 he/she。而性别多元论认为,性别身份及表达都不能由男女二元性别概括,因此对自身性别认同非二元的群体,应使用性别中立代词,其中一个便是视频中提到的 they。查询牛津英文词典可以发现,they 这一单词的定义不仅是常用的第三人称复数,也有第三人称单数的定义,即指称未指明性别人士。
图片来源
从 Bill C-16上,我们似乎不能看出法案要求人们使用特定人称代词来称呼性别身份多元人士,那为什么 Peterson 会以此为理由反对该法案呢?
这是因为法案生效后,“禁止基于性别身份或表达的歧视” 这一条款,可以作为起诉歧视行为的法律依据,而主观拒绝使用对方希望使用的性别人称代词则有可能被视为这样的歧视行为。当然,这种起诉发生在个人身上的情况会非常特殊。更多的情况是雇主或其它机构主体在政策或规定中拒绝承认或使用个体认同的性别人称代词,受到歧视的个体或群体才会寻求法律的救济。很显然,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就算是因此而触犯反歧视法律被起诉,还需要大量的举证工作,并不像 Peterson 表达得那么理所当然。如果是因为不熟悉等非主观的未使用,则更不可能会被 “判刑2年”,如同国内某些谣言所称。
Peterson的话术
视频中,Peterson 在与学生辩论时,一直用 “法律不应规定人们必须使用性别人称代词” 为理由进行辩护,试图把问题上升到言论自由及语言的历史延续性(historical continuity)上,但很明显,这是对立法意图和法律条文的刻意夸大。
当学生问及真实的立法意图,即对性别多元群体的法律保护时,他只是闪烁其辞地说不认为这条法案可以解决问题。很明显,比起性别多元群体的生存状况,他对他长期以来反政治正确、反 “左派议程” 的政治目标更感兴趣。
对他刻意夸大的话术,可以从他的 采访和文章中看到一些端倪:“我从不使用那些我憎恨的词语,比如那些流行的、人为建构的人称代词 ‘zhe’ 和 ‘zher’ 等。这些词语都是那些我鄙视的后现代、激进左翼意识形态先锋的用词。我的专业意见是,这种意识形态和20世纪杀害了上亿人的马克思主义教条惊人地相似。”
关于这个论述,在一个采访中主持人向他提出了挑战,质问他何以将性别多元人士和谋杀者相提并论。他的回答是:我觉得他们的教条是一样的,他们继续这样下去就会成为谋杀者。那么相同的逻辑是,Peterson 的教条话语也与一些诉诸暴力的极右翼和新纳粹人士相似。以自诩的理性,去揣度他人的堕落,是 Peterson 逻辑线条的核心。
图片来源:Youtube
“…因为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别有其社会和生理上的原因。如果去掉社会影响,生理影响就会变强。因此,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挪威等)消除男女之间差别不仅是失败,而是适得其反了。而且这些不是关于几百个人的调查,而是数万人所描述的个人兴趣。不过,有了意识形态,谁还在乎科学怎么说呢?”
上面的话看起来据理力争,但仔细分析则发现,所谓 “去掉社会影响只会使生理影响变强” 纯属无稽之谈。Peterson 此处所谈的 “被去掉的” 社会影响,正是其称并不承认的 “人为的社会秩序建构”,而北欧国家真正的性别平等努力,正是要通过立法,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建构。所以Peterson 在这里不过是用了简单的文字游戏,再加上 “数万人的倾吐敌不过意识形态” 这种煽动性的话语来博取认同。
“该法案提出后,性别身份类别出现了井喷。例如,纽约有共31种被保护的性别身份类别,而使用不同的人称词去称呼不同类别的人可能成为强制要求,据我所知,该法案并未禁止这种要求。”
翻阅纽约市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到其关于性别人称代词的描述如下:“个人有权利要求用其偏好的代词和名字称呼他们,而不必被要求提供证明其性别的证据”。而所谓的31种受保护的性别类型,事实上只是文件中列出供大众知晓的已有或常用的类别而已。整个采访 Peterson 都没有举出任何一个出现这种要求的实例,只强调自己并非 “危言耸听”,但事实看起来似乎正好相反。而翻阅他的视频,却看不到他在任何时间讨论这一法案对性别多元人士可能带来的保护效果,实为片面。
“纽约的31类性别相对于很多人希望我们使用的类别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我在网上找到了多大70类的列表。事实是,每有一个因为这些代词而感受得到尊重、身份得到认同的人,就会有20个困惑不安的青少年再将他们的混乱选择放大10倍。”
前面提到的纽约市给出的科普性质列表在这里成了恶魔的鞭尾。他用乘二,再乘十的话术警告着他的信徒:不反对这项法案的话,末日就要降临在你的头上。
Peterson 的国内信徒
从微博账号@大心脏排排 2月发出的所谓 “白左女主持人被理性打脸” 到最近发出的 “遭到学生围攻” 的视频,都不过是将2016年底前后的境外讨论炒冷饭。但可以从评论中看到一众信徒对 Peterson的 “理性”,“逻辑”,“风度” 无比崇拜。尽管微博上已有大号发声,认为女主持人和学生在与 Peterson 对话时,的确都展现出逻辑漏洞,但 Peterson 的论点也绝非天衣无缝。事实是,“风度” 和 “理性” 的表面下,Peterson 以夸大其辞的话术,将理智与教条混合输出,辅以煽动 “反左”、“反政治正确” 的情绪,收割了大量关注和同情。
来源微博
当夸大的话术从 Peterson 那里传承到信徒手中,Peterson 参与其中公共辩论(他自己也是认同这段视频的)成为了 “学生的围攻”,而保护性立法成了 “对话不小心就坐牢2年”。整件事情所获得的关注度完全超出了其背景所包含的价值,网上的论战大多是情感驱动,并非有意义的讨论(不过推荐看看 这篇和 这篇)。如果我们一定要讨论些什么的话,不如看看全球保护性法律的实施效果,或者尝试品评下作为心理学教授而非反左战士的 Peterson 在其书中(Maps of Meaning: The Architecture of Belief)对左右两翼极端主义的研究。
要识破他的漏洞和话术,最好的武器正是他惯用的 “理性” 和知识。
// 编辑:Alexwood
#咪咪和嘎嘎——精拉面#
以上片段节选自彭磊在#别的次元#独家登载的漫画#咪咪和嘎嘎#微信公众号。
▼
© 异视异色(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链接: http://peterson.immuno-online.com/view-702902.html